加载需要时间

唯识三十颂 第21集《唯识三十颂直解》

    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二十三面,己一、释分别由何难。

    这一大科是说明唯识相。唯识相前面的一大段,是把万法会归到现前一念的心识。这一念的心识开出来有八识的心王,八识的心王当中可以分成三大类:第一大类是异熟,第二大类是思量,第三大类是了境。

    前面的一个偈颂是说,怎么知道这一切的万法是八识所变现呢?偈颂讲到“是诸识转变,分别所分别,由此彼皆无,故一切唯识。”“是诸识”,这个是八识心王的自体分。这个自证分,它是一个很微细而明了的一个功能。八识的自体这个微细明了的心识,当它生起作用的时候,当然这个作用包括了异熟,也包括思量,也包括了境。当它生起这三种功能的时候,它们同时的变现见分和相分,见分是能分别,这个相分就是所分别的这一切的万法。从这句话来看,“是诸识转变,分别所分别”,可以看得出来,能分别的、所分别的唯是一心,能缘所缘唯是一心。从这里就可以建立万法唯识的道理,这一切法不离开现前一念心识而单独存在的。

    这以下是广释外难。二乘的学者和外道就提出了三种问难,第一个就是分别由何难。这个意思是说,既然一切法是由心识所变现,那么这个心识是怎么因缘而生起的呢?这个能变现的心识是怎么来的呢?分别由何难。这一念的分别心是怎么生起的?问这个问题。

    我们看天亲菩萨的回答。“由一切种识,如是如是变,以展转力故,彼彼分别生。”这个地方是说明,我们这一念分别心生起的一个因缘,这当中有两段。第一段是说“由一切种识”,一切总识就是第八识。第八识含藏了无量无边的种子,遇到了因缘以后,它就如是如是变。这个种子它就能够转变成心法的现行,心法的种子转变成心法的现行。当然在当中有各式各样的心法,有心王,有前七转识的心王,有它相应的心所有法,心所当中又有善、有恶、有无记,所以讲如是如是,有各式各样的善恶的分别心,种类繁多的就从这个地方转生出来。

    这个是一段,就是从第八的根本识的种子,遇到了所缘缘、等无间缘和增上缘的因缘,就转变出来。这一大段我们前面都说过了,今天从以下的半个偈颂开始解释。

    “以展转力故,彼彼分别生”。前面讲到我们这心识是过去生的栽培,过去生栽培了善念,也栽培了恶念,这些善念恶念都被阿赖耶识,以种子的方式保存下来。这以下是讲到我们今生的努力,心识有过去生的栽培,也有今生的努力。以展转力故,这个辗转力就是说前七转识的种子生起现行以后,前七转识跟它自类的境界一接触的时候,它又生起很多很多的活动。而这样的一种活动,又再一次地去熏习阿赖耶,又变成一个新类的种子,叫“以展转力”。

    就是第八识的种子把前七转识变现出来,前七转识的活动又再一次地去熏习阿赖耶识,所以讲“以展转力故,彼彼分别生”。因为这样辗转的活动的因缘,使令这些种类繁多的分别心,就是这样子善心恶心就如此生起了。

    我们看注解。“此先释分别有何难”,在广释有何难当中,先解释我们的分别心识是怎么而生的呢?这有两段,第一段先讲先天的栽培。“谓由第八识中含藏前七识心心所法一切种子,此等种子熏习生长,乃至成熟转变不一。”这是讲“由一切种识,如是如是变”,就是你过去生栽培的。有些人贪烦恼重,有些人嗔烦恼重,有些人愚痴重。在善根方面,有些人戒波罗蜜善根强,有些人禅定的善根强,有些人智慧的善根强。这怎么回事呢?“由一切种识,如是如是变”,这些不是上帝的安排,是我们过去生的串习,被阿赖耶识都保存下来,所以就会先天上有各式各样的内心差别,是这样子。

    但是我们今生的努力也会有一点变化,“又以此现行互相资助力故,彼彼分别而便得生。”你今生的努力或者今生懈怠,前七转识互相的资助,相互的作用。这个地方值得我们注意了,前七转识的互相资助,要以第六意识为主,以第六意识是主角,我们待会会说明。主要的是第六意识挟带前五识的活动,这个时候有各式各样的善心恶心的分别,也能够再产生出来。

    关于这一点我们看附表第十六。附表第十六,二、结示展转而生。这个地方是解释下面的这半个偈颂,“以展转力故,彼彼分别生”。

    附表十六——心法生起之因缘

    (二)、结示辗转而生

    这个图,我们先解释第二段相分,相分的种类,相分是所缘——识所缘。这个心识所缘的相分是两类:第一个是本质相分,第二个影像相分。

    一、本质相分:这个本质相分就是第八识的相分,怎么有的呢?就是阿赖耶所生的实种法,它的种类有根身和器世间,根身是正报,器世间是依报。这个就是本质相分,第八识的业力的种子变现出来的正报的五根身,依报的六尘,这些都属于本质相分,这个是一种众生的共业。比如说我们人类的这个本质相分就是看到水,这个水是我们共同的业力所变现的,鬼道的众生看到水就是火。但是这个本质境不是我们能够受用的。

    二、影像相分:这个影像相分就牵涉到我们个人的别业,前七转识我们分成三类:第一类是前五识,“前五识托第八识的相分为本质,自于识上,变现而缘。”前五识的分别心,我们也说过,前五识只能够在有相的境界活动,它不能够去攀缘心法,不可以。为什么它转识成智的时候,“变相观空唯后得,果中犹自不诠真”,前五识乃至于在佛果位都不能够去攀缘真如,何况是凡位呢?所以前五识它只能够依托第八识的本质相分,然后以这样的一个相分为本质,在自类的识上变现成自己的影像相分。

    比如说,我们的眼识去看这个水,眼识看不到本质的水,看不到。我们看到的是自己这一部分的水,你看到你自己心识,这个眼识所变现的水。就像说,那边有一滩水,我们每一个人手上拿一个镜子。当然有一些福报大的人镜子光明,又圆又光明,这个水映在他的镜子上,看起来就是特别得美妙;福报差的人那个镜子烦恼也重,福报也薄,他镜子凹凸不平,这个水映在他的镜子上就丑陋,暗淡。这个意思就是说,这个水这个本质境,映在自己的眼识就有差别了,有各式各样差别。就是随着你业力的厚薄,你情绪的善恶差别,这个色法它映到你的眼识上就会有差别,这是第一个。当然耳识乃至于身识,亦复如此。再看第六意识,

    “第六识,托法尘为本质,自于识上,变相而缘”。第六意识所活动的范围,它在色法的范围,也能够在心法的范围活动。它能够去明了这一切的色身香味触,也能够去明了心所有法,所以它的范围比较广,一切的法尘——一切的色法、心法都可以活动。当然第六意识它也是缘到了自己这一部分的影像相分,所以各人各人对一件事情的分别会有差别。同样一件事情,每一个人第六意识跟这件事情一接触,“因缘所生法,我说即是空”。小乘的学者第六意识去跟这一句话接触的时候,他证得了偏空涅槃;大乘发菩提心人分别这个法义的时候,他能够观一切法空,又能够不空;又能够从空出假,生起无量无边的妙用,广度众生,成就万德庄严。换句话说,同样一个法被不同的心识去分别,就产生各式各样的义——义理都不同,这也是表示个人得到自己的影像相分。

    “第七识,托第八识的见分为本质,自于识上,变相而缘”。前五识是只能够在色法;第六意识通于心法、色法;第七意识只能够在心法活动。它只能够去攀缘第八意识的见分,只能够在心法上活动,以第八识的见分为本质,在自己的识上生起自己的影像。当然我执我见重的人,他看到的第八识就特别得恒常住不变异,具有主宰性;我执我见淡薄的人,看到第八识就不是那么得坚固,就有各式各样的影像出现,这都是得到自己的影像相分。从这样的一个观念,我们就可以看第一段,识变的理论。

    这个识变理论我们也可以分两段来看,第八识变现这一段,是解释我们过去所栽培,阿赖耶识的种子它变现了六根、六尘、六识——十八界。六根六尘六识,这个是我们整个生命的法界,有人的十八界、有畜生的十八界、有饿鬼的十八界。人也各式各样,男人、女人,各式各样的差别。

    这当中值得我们注意的是,这个十八界前六识是最主要,六根、六尘都是一个所依、所缘,真正产生主宰,有主动性的是前六识,而这前六识当中主要还是第六意识,它挟带前五识活动。但是它要活动的时候,还必须有一个所依的根,前六识依前六根,依这个根去攀缘六尘。

    攀缘六尘的时候,一开始所接触的是本质境,但是它不能受用,它必须把本质境,转换成自己心识这一部分的影像相分,然后就在这个影像相分里面,开始产生很多的“以展转力故,彼彼分别生”,很多很多的或者是杂染的活动,或者是清净的活动,这些活动又再熏习到阿赖耶识去,变成一个新类的种子,新的功能。等到有因缘再生起新的现行,这个新的现行再活动,又再熏习阿赖耶识,又变成新的种子。如是的“以展转力故,彼彼分别生”,是这样子的。

    我们看到讲义来,最后一段的总结:“何假外缘,方生分别哉”。 意思就是说,这个心识的活动,不一定要有一个真实的外境,才能够产生分别心,就是八识的自己的变现,就能够使令自己分别,自变自缘,不必假借心外的境界才能够生起分别心的,不必。这个地方是解释分别由何难。

    我们这一念分别心的生起,从这个偈颂,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观察,第一方面是由前世的栽培。前世的栽培我们可以分成有四种种类:

    一、根利遮轻。这种人善根非常得强,烦恼的罪业都很淡薄,障碍很淡薄。他一出家以后,一下子就能够上路,乃至于成就圣道。像舍利弗尊者、目犍连尊者,出家以后七天就证到阿罗汉果了,这当然都不是今生栽培的,过去生的栽培,根利遮轻。

    二、根利遮重。过去在佛法的善根很强,但是他在五欲所栽培的烦恼也重。这当中也有很多,你像那个毕陵伽婆蹉,慢心很重;像周利槃陀迦,痴心重。但是他们能够不放弃在佛法中的努力,每天修止修观,也能够以这样的善根力量,冲破无始烦恼的遮障。这个是第二类,根利遮重。

    三、根钝遮轻。这一般都是修外道的,外道的修学者在佛法上善根很薄弱,没有信心,没有信心就谈不到什么善根;但是他的烦恼也淡薄,罪业也轻,他也能够修习善法,能够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进、禅定,也能够从初禅乃至于四禅,但是他在佛法的善根薄弱,终究不能解脱生死。

    四、最糟糕了,根钝遮重。在佛法宿世的栽培善根薄弱,烦恼罪业也重,这种人他生命的活动多数是在三恶道,这个都是过去的栽培。

    从过去生的栽培就是“由一切种识,如是如是变”,就是我们内心当中,每一个人踏进佛门各式各样的差别,这样的差别都不是上帝捏造的,也不是自然而有;是怎么有的呢?“由一切种识,如是如是变”,就是你必须要接受你过去生所串习的思想,你必须要接受下来。

    但是这个并不是说不能改变,这怎么办呢?“以展转力故,彼彼分别生”,就是你今生的努力可以使令有所改变。儒家也讲一句话说,“惟圣罔念作狂,惟狂克念作圣”。说这个“惟狂克念作圣”,本来你一出生烦恼很重;但是你今生能够克念,能够如理作意,以止和观的力量来训练你的心识,来调伏你的心识,你也可以做圣,由狂而变圣。

    当然同样道理,你本来过去生栽培的善根很强,你是一个惟圣——过去善根很强;但是你今生一放逸,放纵自己,懈怠,你不再追求无上菩提了,放弃了这样的一个愿望。这样子“惟圣罔念作狂”,你放纵你的念头,在五欲中尽情的活动,你也会变成一个狂人,也会变成善根薄弱的人。所以今生的努力,就是“以展转力故,彼彼分别生”,它也有某一部分的影响力,而且可以说是决定的影响力。

    像密勒日巴尊者,我们诸位都读过,白教的一个大祖师。他成就以后,弟子说师父,你是哪一个菩萨来示现?密勒日巴尊者说我不是菩萨来示现,如果说我是什么来示现,我过去生是三恶道过来的。这怎么知道呢?密勒日巴尊者早期的时候,用雹术害死很多人,他姑丈夺了他的财产,他嗔恨心很重,学密法用降雹法害很了多人。后来他遇到善知识,修学佛法然后就转变过来。所以以他过去的这样一个粗重烦恼,他今生愿意在佛法修学,还是可以“惟狂克念作圣”,就是你今生是不是愿意努力。

    努力这一句话,我们简单说就是如理作意。这件事情它是这样的,一个修行人,我们能够经常地在寂静当中,去观察我们这一念心,一定会发觉我们这一念心有善根,也一定有烦恼;有烦恼,也有善根。就像说这个世界上有黑暗也有光明,有光明有黑暗。怎么办呢?以佛法的态度就是,加强心中的光明是最重要的,因为光明能够破除黑暗。就是说你把你的善根加强了,烦恼就能够调伏;你不加强你的善根,永远不能对付烦恼,没办法,强压它不是办法。

    那么加强善根,当然是有戒定慧,你刚开始应该要奉持佛陀的教法,好好地持戒。其次,就是要用止跟观的法宝来调伏你这一念心,一开始你应该多修止,不要让这念心散散乱乱的。我们这念心经常散乱,烦恼很容易活动,烦恼最容易活动的一个环境,就是在散乱的阶段。所以我们刚开始可以以佛号为所缘,“心于佛号,专一安住;心于佛号,相续安住”,使令这一念心能够明静不动。然后在这样的状态当中修习观。这个地方我们也可以介绍一下:

    一、你刚开始可以思惟业果,思惟这个业果,业果决定。思惟我们生命的本质不是上帝创造,也不是自然而有的,是由业力,善业成就可乐果报,恶业成就不可乐果报,业果决定,这件事情是决定的。

    二、你可以思惟增长广大,第二个次第。说这个业它的体性是,善业引生可乐果报,恶业引生不可乐果报,而这当中会有变化的,会增长的。这个地方破除我们,我虽然造了一个微小恶业无所谓嘛,不可乐果报也是微小,不是的。这个种子种到泥土以后,它最后开花结果是很多很多;微小的恶业如果不断除,你相续地造作,它这个”水滴虽微,渐盈大器”,就是它累积也会变成大的恶业。我们对于微小的善业也不应该放弃,因为你相续地造作,今天做明天做,时间久了它也能够变成广大的善业。所以当我们第二个次第,思惟业增长广大以后,对于微小的恶业也应该断除,对微小的善业也应该去修学。

    三、应该思惟,就是“未作不遇,作已不失”。你没有做的业,绝对你不会去承受的;你已经做的业,没有忏悔之前也不会失坏。

    从这样业果思惟,我们的内心就会有一道光明,就是会深信业果,由深信业果当中我们就能够生起两个心所法。第一个是惭愧心,我们对于自己身口意的恶会生惭愧心,能够减损恶业的势力;其次,我们能够生随喜心,我们对一切的善法能够生随喜心,使令我们的善法不断增长,就是刚开始应该先栽培这一道的善根。当然我们这样子做以后,慢慢慢慢的,我们心中的恶法会降低,善法会增长,这个果报感受也会由苦受转成乐受。

    我们进一步应该思惟无常,思惟念死无常,来破除我们对现世安乐的一个执著。这当中,宗大师又提出三个次第:就是我们思惟今生决定要死;思惟死无定期;思惟死的时候除佛法外,余皆无益。

    这三个内容最主要的就是第一个,思惟你今生决定要死,第一个生起,后面就不难了。因为我们活在这个世间上,昨天活着、今天活着、天天活着,我们对死亡没有一个警觉性,没有警觉性的时候,我们就会很容易把离苦得乐的目标,就锁定在今生,会把精神体力完全去追求今生的安乐;但是当死亡到来的时候,全部都破坏掉。

    就好像说今天一个房子盖在断层带,假设我们没有警觉性,我们把所有的钱都去装潢在这个房子上,等到房子地震一生起的时候,把这房子破坏了,里面装潢,高级的设备完全破坏掉了,什么都没有了。当我们能够预先知道这个房子迟早要破坏,我们会拿一部分钱来装潢这个房子,也会留一大部分的钱放在银行。当这个房子破坏以后,没关系,我这个钱还可以在另外一个更安全的地方再买一栋房子,再重新装潢。

    当我们思惟这个死亡要到来的时候,我们就会利用今生的努力,去追求一个不可破坏的功德。这个地方,我们也可以从无常当中,去把我们的生命观扩充到来生。

    “以展转力故,彼彼分别生”,就是说你应该在寂静当中去加强你的善根,这个时候你心中的烦恼就会有变化,心中就会有变化。所以说“何假外缘,方生分别?”这当中完全是你的心识活动,你过去的心识水流流到今生,你今生的努力也会流到来生,心中的分别就是这样产生的。

    好,这个地方大家有没有问题?

    【学员提问】:……

    【师父答疑】:是的,因为我们在思惟法义的时候主要是靠第六意识,独头意识。前五识不能跟法义接触,不可以。第七意识的所缘是第八识的见分,它必须以第八识的见分为本质。比如说你是一个人,这个第七意识缘到第八意识就是一个人的见分,人的第八识的见分,你就会认为我就是一个人;如果你是一个蚂蚁,阿赖耶识这个第八识的见分,蚂蚁它有蚂蚁的相貌。

    我身为一个人,这个我当然会比较大,自我会比较大;当然你要做国王,那个我又不一样,那又更大了;蚂蚁的时候这个就比较卑劣了,但是它还是认为有一个我,我比较卑劣,我就是一个蚂蚁,我的工作就是搬东西,从东边搬到西边,从西边搬到东边。这些都是第七识所缘的,就是第七意识去缘第八识的那一期生命的见分,然后产生自己心识的一个影像,它就认为这个影像就是恒常住,不变异的我,它还是没有真实攀缘到第八识的见分。

    【学员提问】:……

    【师父答疑】:它不是转变。第六意识去缘这个本质境,它自己的心识就会出现影像相分,它一定会出现自己的影像相分,就是我们的心识,只能够受用自己这一部分的影像相分,是这样子的。

    我们再看下一个偈颂,己二、释生死由何难。我们看这个问难的内容。

    己二、释生死由何难

    虽有内识而无外缘,由何有情生死相续。

    前面的“分别由何难”是说明心识生起的因缘;这个地方又再一次问难说,虽然只有内识,没有外在的境缘,什么样的因缘使令有情的生死相续呢?前面是在问这个心识的因缘,这个地方是讲这个心识到底发动什么样的作用?这个心识的相续它代表什么意义?就是代表有情生死的相续。我们看偈颂。

    颂曰;由诸业习气,二取习气俱;前异熟既尽,復生馀异熟。

    这当中生死的因缘,它提出两个:一个是因,一个是缘。这个因就是诸业习气,这个缘就是二取习气。《成唯识论》有四种解释,护**师是以第四种为主,就是蕅祖所选的这一组,就是依这个因缘相续来解释。但是这当中,护**师觉得第三种,以三障——烦恼障、业障、报障,以三障的解释也不错,所以我们待会也可以以三障相续来解释生命的相续,来做补充。我们先解释蕅祖所选用的第四种,就是约着因缘相续来解释,我们先消文。

    “由诸业习气”。这个诸业习气就是在阿赖耶识当中有漏、无漏二业的种子,有漏或者是无漏的两种业力的种子,叫诸业习气。这个是生命的一个因,就是有这样的一个种子,有这个业种子。其次“二取习气俱”,这个二取指的是烦恼障和所知障的种子,因为这两个种子都有执著的意义:一个是对我的执著,一个是对法的执著,所以叫做取。这个二取的种子,习气就是种子,是一个缘。因为我们阿赖耶识当中有这两种种子,就使令了前一期的异熟果报结束以后,又能够相续的引生下一期的异熟果报,这当中包括了分段生死,也包括了变易生死。

    那么这有一个问题,在《成唯识论》当中提出一个问,说为什么都以习气来做这个生命的因缘,为什么不以现行法呢?这个业的现行,二取的现行也可以滋润生命,为什么以种子来做这个因缘呢?有两个理由:

    第一个,因为现行法它是刹那生灭,一生起以后无间必灭。这样的一个现行它没有足够的力量,来招感善恶的可乐不可乐果报。因为你造一个善业,这个业的本质也是刹那刹那生灭,刹那生刹那灭,刹那生刹那灭,它没有足够的力量。种子它可以累积,这个种子可以累积你所有业的势力,所以种子的势力大,现行的势力少,因为现行只能够作一个点状的。这是第一个因缘,约势力的强大,来抉择你这个习气。

    其次,这个现行是有间断,种子没有间断。比如说这个人前半生造了很多恶业,但是他都没忏悔,虽然他后半生没有因缘,缘缺不犯,但是他也可能因为前半生所累积的恶业太强了去得果报。虽然他后半生不做了,就是现行是有间断,但是他的种子在阿赖耶识当中是相续的,它还是一个强大的势力,还是会以种子去得果报。所以这个现行是有间断,种子无间断。以这个有间断和无间断的理由,也是应该以种子来做生命因缘的一个抉择。这两种情况。所以不管业力,不管是从烦恼所知二障来说,都是以种子来做生命相续的因缘。这个地方我们简单地消文,看蕅祖的注解,看第一段总标。

    此次释生死由何难也。谓生死相续,由内因缘,不待外缘,故唯有识。

    这个地方第二个解释就是生死由何难。说这个生死相续是由内在的心识,这个内在的心识有种子的相续,还有烦恼所知二障的种子相续,所以不必等待外在的因缘,完全是一种心识的作用,这是总标。再看别明。别明蕅祖分成两个:一个是分段生死的因缘,一个是界外的不思议变易生死的因缘。先看第一个分段生死。

    盖界内分段生死,由有漏善不善业种子为因,烦恼障种以为助缘,招于六道身命麤异熟果,前尽后生。

    什么叫分段生死呢?就是生命的长短它有一定的期限,一段一段,或者是六十岁、或者七十岁、或者八十岁,这个长短有一个固定的期限,叫分段。这个三界的分段生死,是由第八识当中有漏的善不善业的业种子为因。当然如果是善业强的,就是人天的果报;如果是恶业强,就到三恶道去,这个是三界的分段生死的因。烦恼障种以为助缘,这当中要必须以我执为根本的烦恼,由烦恼障种来滋润业力,才能够得果报,就招引六道生命这个粗的异熟果。使令前尽后生,因为我们的有漏业种会相续,烦恼障种也会相续,也就使令“前尽后生”,前一期尽,后一期再出现。这个是讲到分段生死,再看第二段。

    即彼界外不思议变易生死,亦由无漏有分别业种子为因,所知障种以为助缘,感于三种意生身细异熟果,前后改转。

    就着界外的不思议变易生死来说,这个不思议,就是妙用难测。这种果报体很多的妙用,很多很多的神通,很多的妙用,三昧陀罗尼。为什么讲变易呢?就是说,他这一期的生命没有一定的期限,能够以他的本愿力,能够长,也能够短,所以叫变易。他的生命体的生命能够有变化,他要决定早一点走,或者晚一点走,他能够决定的,叫变易生死。

    这个变易生死怎么来呢?是由无漏的有分别业种子,它是无漏,这当中不能有烦恼,不能有自我所产生的烦恼。但是它这当中有虚妄的分别心为因,所知障种以为助缘,它必须有法执。这地方我们解释一下,这个不思议变易生死,它是一种无漏的戒定慧为因,但是这当中的所知障有两种。

    第一个,如果是定性的声闻,定性阿罗汉,他就是认为有生死可厌离,有涅槃可以证得,他就以这样的一个法执,就进入到无余涅槃的境界去了。第二种是属于不定性的声闻,或者是一个自在位的菩萨,就是界外的菩萨。他的法执是什么呢?他执著上有无上菩提可以追求,下有有情众生可以度化,上求无上菩提,下化有情众生,这个都是真实的。他以这样的所知障,在三界里面得一个意生身,所以有各式各样的因缘。

    我们看,所知障为助缘,感于三种意生身的微细的异熟果,前后转变。当然如果说他今天入了一个定性声闻,入了无余涅槃,那是没有所谓的生这件事情。这个地方是讲这个不定性的阿罗汉、独觉、还有已自在的菩萨,他恐怕因为在涅槃当中会废修,会荒废了他长时间修习菩萨行的缘故,所以他以他的大悲愿力受生在三界,这叫意生身。这个意指的是他的愿力,他的愿力要能够活一百岁、一千岁、一万岁都可以。这三种指的是不定性的阿罗汉,不定性的独觉和已得自在位的菩萨,这三种意生身。

    这种是无漏的微细的异熟果,也会前后改转,这怎么说呢?前后地改转不是指他的色身的老病死,是说改秽为净。他能够改变他一些污秽的法慢慢地减少,他的清净的那些功德、那些波罗蜜慢慢地增长,这样子也安立作生死,就是恶法慢慢慢慢地灭,善法慢慢地增长。

    因为这些都已经是出世间的圣人,他们是以大悲心的缘故来到这个世间上,一方面成熟众生,一方面庄严佛土。所以他内心当中的罪业慢慢的减少,心中清净光明的波罗蜜慢慢增长,这样子也可以说是“前异熟既尽,复生余异熟”,也可以这样讲。这样讲就是完全依内心安立了,不像前面的分段生死,是从果报的老病死来安立的,这个地方不一样。

目录
共1页

声明:站内小说来自搜索引擎,若本站收录的内容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,
请给网页底部邮箱地址来信,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,谢谢。
管理员邮箱:
粤公网安备 44030602005799号
粤ICP备2021067063号